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以公共艺术项目释放深圳继续扩大开放的信号

于奇赫 凤凰艺术 2021-09-26


公共艺术

近日,“开放进行时”——首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在深圳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家李象群担任艺术顾问,他的作品《王蒙》也参展了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王端廷担任策展人,组织了国内20位杰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富有思考性地呈现。以下是“凤凰艺术”特邀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评论与现场报道。


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最为活跃的一个城市,近几年举办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展览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公共艺术也因其“在地性”与“公共性”,成为许多城市在发展转型阶段塑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近日,“开放进行时”——首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在绿草如茵、水天一色的深圳人才公园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家李象群担任艺术顾问,他的作品《王蒙》也参展了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王端廷担任策展人,组织了国内20位杰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富有思考性地呈现。


▲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片来源:零艺术中心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策展人王端廷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片来源:零艺术中心

正如展览主题词“开放”所示,本次公共艺术展参展艺术家作品的形式和题材将是多种多样的。在形式上,既有雕塑又有装置;在题材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新成果,又有超现实主义幻想的个性化呈现;不仅有纯形式主义的审美表达,而且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展览中既有具象的艺术作品与公园内的自然环境呼应,又有抽象的艺术作品与展场周围中央商务区高耸的现代建筑相互呼应,共同诠释并见证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在改课开放后取得的成就。

▲ 领导和嘉宾在台上启动开幕仪式 图片来源:零艺术中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的广场和交通枢纽中拔地而起。这其中有广为人们所诟病的书籍地球造型与注重形式的抽象几何造型,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缺少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没有与其所在的土地发生联系。而此次展览所在的深圳人才公园内也有一些雕塑与一些特殊的公共设计作品,因为其建造时间发生在2000年之后还是别出心裁的:为了反映数字时代的特点与讲究工作效率,湖面上桥的护栏上都刻满与数学定理有关的内容;而在另一座的桥的中央则是刻有在深圳工作的中外院士、教授与学者,公园的一处座椅上还刻有中国自然学科奠基人的工作经历。而公园里支撑树木与标识植物类别的材料都使用了金属材质,所以也使得公园充满了一种工业时代的质感。因此,这次策展团队也是结合原有景观从疏密得当的角度对新作品进行安置,考虑新安置的作品与场地的协调性和关联性。

▲ 深圳人才公园桥梁栏杆上的雕刻  图片来源:于奇赫

在策展人王端廷看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逐渐产生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热就是这一需求的反映。除了艺术市场从无到有并日益兴旺之外,公共艺术也是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当代艺坛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现象。公共艺术是城市化社会的产物,开放不仅是公共艺术的特性,而且是公共艺术的初衷和目的。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走向大众,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样式,而是一种艺术价值观。公共艺术是开放包容的,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恰逢深圳是一座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年轻城市,民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力普遍较高,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全体居民的普遍追求。

▲ 李象群的雕塑作品《王蒙》  图片来源:于奇赫

现实主义雕塑曾占据中国雕塑题材的半壁江山,人们已经习惯于从“像与不像”的角度去理解。这样的雕塑对于人们来说易于理解,并且也很好地从雕塑的表面导向背后的观念。而这次较为写实的雕塑在现实之外又力求再进行一些观念化的思考,让观众在易于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多样化的情感表达。董书兵的《大地之子》塑造的就是一个趴在大地上的婴儿形象。艺术家在婴儿身上看到了种种矛盾的混合。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生命蓬勃的希望。所以观者看到这个熟睡的婴儿就能就知道“他”摆脱了纷扰嘈杂的现实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也会被那种婴儿般的纯真与淳朴所打动。
孙相勇的《五牛图》是对唐代韩滉《五牛图》的挪用和再造,雕塑家将平面的绘画转换成了立体的雕塑,还原了原作中五头牛的形态,它们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神情怡然,姿态生动。作品造型借鉴并采用了中国传统写意化的表现方式,注重轮廓线的运用,追求整体的气势和意蕴。圣的高度。邓柯的《迎风》用具象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迎风奔跑的青年女子,人物形象洋溢着强烈的青春气息,散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作品更表现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与向往。

▲ 邓柯的雕塑作品《迎风》   图片来源:零艺术中心

展览中的抽象雕塑可能并不能“一眼看懂”,但是它能够用形式激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参展艺术家傅中望说:“当今世界一切弊端都是因为种子出了问题”,所以就创作了由两种材质拼接而成的作品——《嫁接的种子》。马得《精进·动视》采用工业时代经典材料铁进行创作,通过精确地计算尺度和比例关系,制造出一个弯曲的错位相接的四面立方柱。立方柱的顶部和底部平整的切面经过精细的抛光会映射出周围物体的影像,立方柱体的四面由于自然氧化和腐蚀而产生的锈迹和色彩呈现出一种工业历史的沧桑。
冯崇利《风之痕-5》将不锈钢的简洁、精致与铸铁的厚重、粗犷相结合,以饱满的锋线和如山的巨石,展现了大自然的崇高与神秘,表达了矛盾、冲撞、相容和共生的意象,力图将观众引到对 “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李铭燃《量·恒》外形似人形也似山形,看似错乱挤压在一起,实则井然有序,体现出世间万物彼此相容、和谐共处的永恒规律。刘明慧《对话》运用漫画中“对话框”的元素,将有形的文字交流转换成抽象的形体,并呈现出在平衡中不断叠加、无限上升的状态。这五件作品在主题上都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无时无刻存在着有形或无形的交流进行反思,只要生命存在,这种交流就不会终止。

▲ 观众与刘明慧的作品《对话》进行近距离“对话” 图片来源:于奇赫

而这次的一些作品也改善了公众对美的认知,谭勋的《彩虹计划》就是这样一件作品。制作作品的材料——彩钢板,是一种带有有机涂层的钢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色泽艳和安装快的特点。所以这种临时性的建筑材料广泛使用于活动板房、集成房屋和城市基础建设围挡设置。但是这种材质的运用还与城市外来人口增加和房租上涨等因素有关,而某些情况下围合的彩钢板也是对某一建筑拥有处置权力的象征。2017年底谭勋的工作室在北方开展的“城市清理运动”中被拆除,所以他用拆解下的彩钢板制作了第一组彩钢石作品。这种行为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家个体对于自己工作室的纪念,亦或是用一种顽强而略带戏谑的视觉形象与城市建设中的暴力抗争。
王端廷认为我们今天进入到一个后观念主义艺术的时代,谭勋的这两作品就具有后观念主义的特征:第一,观念艺术由反艺术变成了艺术,由非艺术变成了新的艺术,由反审美变成了审美,这是后观念主义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二,观念艺术由批判变成了叙事和表现,它可以表现任何题材、任何主题。后观念主义艺术的语言特征之一是装置跟雕塑已经合二为一了。谭勋的作品是形式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形式化的产物。从形式角度来讲,彩虹计划系列作品既是几何的、又是自然的,它们既像是山石,又像几何体,同时它也是观念性的创作。

▲ 右侧草坪上放置着谭勋的装置作品《彩虹计划》图片来源:于奇赫

展览中很多雕塑的不远处都树立有一块“禁止触摸”的小型标识,陈文令的雕塑作品《平衡之巅》周围还用小型围挡圈了起来。当笔者询问本次艺术季顾问李象群教授“展出的雕塑是否可以触摸时”,他回答道“当然可以触摸了,这样人和作品才能发生交流。但是我们在一些城市中发现一些金属雕塑的局部会被摸得光亮、被贴上小广告,甚至局部还会出现被硬物划伤的现象。艺术家刘建华就曾对笔者说道,他发现他参加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的作品《天外之物》表明出现了凹痕;而一次他发现有人试图撞击他的作品后对其进行阻止,但是被劝说的对象对他的干涉表示十分不满。
林语堂先生就曾说“由于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于各自家庭而忽略社会。”所以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有的时候就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强行走公共空间中划出一块“私人共间”后为所欲为。但这次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开放的,它们共同呼吁着人们的公共精神。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公共精神即公共道德、公民美德或市民认同及能够引起公共性的价值。”而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就承载着一种公共精神,希望观众在不破坏作品的前提下拥抱作品、触摸作品。

▲ 景晓雷的雕塑作品《预言》   图片来源:于奇赫

相比雕塑来说,装置的开放性更强、互动性更多。邵译农的《道和门》由3万件铸钢元件通过十字扣联接组装而成,每个构件由蝙蝠和如意图案形成,带有“福上加福”的寓意。远看作品有着纱幕般的通透感,走近却是坚硬的阻隔。除了被观看,它形成的内部区域还期待着观众的走入和切身的体验。因此,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强调“公共”二字,意在表示艺术作品是开放的、由人们共享。公共艺术首先具有开放的特征,所以公众的参与也较为自由。当一个艺术作品放置在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必须接受观众不同的解读和态度。因为作品占据了一个公共空间,所以艺术家和观众的协商变得很重要。
国际公共艺术协会路易斯·比格斯在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会上也重申了共艺术最基本的定义,他认为公共艺术和私人艺术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必须是可触及、可以相互沟通的,并且产生于特殊的具体背景,被赋予改变环境的力量。本次展览中除了观众与作品本身的互动,展览还将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观众了解参展艺术家和展览作品的全部信息,并鼓励观众进行投票,评选他们最喜爱的展览作品。所以在艺术作品构成关于公共性讨论的过程中,介入和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形式。艺术家的观念可以被观众接受与认可,才能够进一步发挥艺术美育的作用。

邵译农的装置作品《道和门》  图片来源:于奇赫

深圳湾所在的湾区,是一个由海湾、港湾和岛屿组成的地理概念。而湾区的经济在国际经济版图中十分耀眼,世界排名前50位的特大城市当中港口城市占了90%。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它们的经济结构开放且以高科技为导向、资源配置能力强、国际交往网络发达,气候也较为宜居。深圳湾不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而且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深圳南山区举办首届深圳湾艺术季我们可以看出,深圳目前已经由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单一治理模式,逐步发展为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中心共同建设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而由人才公园最新落成的这一批雕塑的主题来看,深圳未来的发展逐渐指向以创意为主的第三产业,过去密集型的加工产业不再受到政策的重视。
最后,深圳公共艺术的发展与不断地投入,也可以看出城市管理者已经由关注GDP转移到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努力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已经改革成果的获得感。本次展览的场地是深圳人才公园和滨海休闲带,优美的环境衬托着深圳中央商务区高耸的建筑群。所以对于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可以从日常俗务中脱离出来近距离地感受艺术,无疑是一件可以放松心情的乐事。所以我们希望深圳湾公共艺术季能够持续开展,能促使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一种连续性的、历史性的思考。

▲ 傅中望的雕塑作品《嫁接的种子》    图片来源:于奇赫

关于深圳湾公共艺术季作品展出后的去留,目前策展团队还没有给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展览将由2019年11月2日持续至2020年2月17日,相信居住在附近的观众可能会闲逛、锻炼中与雕塑发生多次接触,在反复地观看中慢慢地发现了作者的意图。所以相信有观众会非常喜欢某件作品,而这件作品也就慢慢承担着城市记忆的使命。李公明在《重新思考艺术社会学的维度》中讲到,“公共艺术除了承担批判性功能外,还有一个记忆功能。所以可能与这块土地产生关系的雕塑可以增强公众对深圳湾地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所以希望深圳人才公园能与周边乃至深圳市的居民一道将他们认定的好的好作品留下来,作为这一时代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记忆见证。
日本新潟县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每一届艺术节举办后,经典的作品会被永久性保存。例如俄罗斯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在梯田上制作的一系列与农耕者形象呼应的彩色雕塑,就作为届大地艺术节的作品保存至今。所以希望那些具有问题意识和思想深度的雕塑可以永久地保存在人才公园,让公众与艺术在感性情感上保持一种社会理性价值共鸣。

▲ 嘉宾同策展人、艺术家在陈文令的雕塑《平衡之巅》前合影 图片来源:零艺术中心

展览信息




开放进行时深圳湾公共艺术季


展览时间:2019.11.2-2020.2.17

展览地点:深圳人才公园、深圳湾公园

艺术顾问:李象群

策展人:王端廷

参展艺术家:陈辉、陈文令、陈志光、邓柯、冯崇利、傅中望、蒋坤、焦兴涛、景晓雷、景育民、李铭燃、李象群、刘明慧、马得、邵译农、孙相勇、谭勋、萧立、郅敏


关于作者




▲ 青年艺术评论家于奇赫


于奇赫,艺术评论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南通。


(凤凰艺术 深圳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超越时空的对话——吴为山雕塑作品展”

▲ “刘韡:看不见的城市
▲ 1949:艺术的选择

▲ 马修·巴尼:堡垒▲ 临界

▲ 共同的神话——第二届安仁双年展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